在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服務制造業智能化升級的時代背景下,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以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強國行”專項行動為抓手,堅持黨建引領、校企協同、產教融合,著力推動黨建與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社會服務深度融合,積極探索“中職(鄂州中專)-高職(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本科(荊楚理工學院)-企業(武漢重型機床集團等)”四位一體的育人模式,搭建學生從中職、高職到本科、企業的成長橋梁,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一、以黨建聯建引領“四位一體”育人模式聚合力
黨支部緊緊圍繞學院發展特色和專業優勢,利用好校校、校企資源優勢,通過黨建聯建,積極探索“中職-高職-本科-企業”育人模式。一是強化政治引領,筑牢思想根基。黨支部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與聯建的中職、本科、企業有關黨支部通過“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紅色教育實踐活動等形式,開展專題黨課、理論宣講、經驗交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科技、人才等重要論述,實現理論聯學、組織聯建、成果共享,形成了黨建引領、校企協同、產教融合的強大合力。二是建設過硬隊伍,發揮先鋒作用。嚴格落實校內“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大力培育懂黨建、精業務的中堅骨干黨員教師力量。通過與中職、本科、企業組建課程建設團隊,開展師資培訓,以點帶面、輻射帶動,提升整體黨員的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打造了一支政治過硬、業務精湛的高水平黨員隊伍,為學生成長成才和服務企業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證。

二、以教育服務助力“四位一體”育人模式強內涵
黨支部始終聚焦教育強國建設,充分發揮黨建思政、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師資隊伍等資源優勢,不斷增強育人內涵。一是強化思政育人。支部邀請全國勞模王建清進校開展“匠心履職技能報國”系列活動,建設智能制造領域勞模課程思政資源庫;融入大國工匠精神和智能制造前沿技術,建成校級課程思政示范課1門、課程思政典型案例2個。二是課程共建共享。依托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聯合武漢重型機床集團、國家技能大師魏紅權工作室、荊楚理工學院、鄂州中專等,組建課程開發團隊,明確中職、高職、本科各階段的能力培養定位,系統劃分技能與知識梯度,確保課程銜接緊密、能力培養連貫,將復雜零件加工、工業機器人集成等企業真實項目轉化為《多軸加工技術》《自動線設備安裝與調試》等6門“課程思政+崗位技能”融合課程,全部上線超星平臺,面向校內學生和共建單位開放,累計吸引2000余人次學習。三是師資賦能提質。支部黨員牽頭組建“SGAVE項目導師團”,為湖北鐵道職院等院校提供“雙元制”本土化改造方案并專題培訓2場;為鄂州中專等武漢市中職學校優秀青年教師培訓提供教學團隊建設輔導,受益100余人次。支部黨員累計開展企業員工技能培訓200余人次。
三、以科技賦能助力“四位一體”育人模式解難題
依托工信部專精特新產業學院、湖北省名師工作室等平臺,聚焦湖北省“51020”現代產業集群建設需求,打造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紅色創新引擎”,破解企業發展難題和學生學習、生產脫節難題。一是組建“智慧紅匠”技術服務團隊。團隊負責人由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主持人黨員教師於紅梅教授擔任,團隊成員15人,先后為武漢中地數控工程有限公司等企業提供技術服務20余次,解決管坯加工環節中的定心精度差等難題7個。二是科研項目進課堂、企業案例進教材。將電纜監測裝置研發等成果轉化為《傳感器技術應用》等教學案例,聯合武重機床集團開發校本教材《夾具設計》,培養70余名在校學生成為掌握核心技術的“現場工程師”,為有效解決學生學習和生產脫節提供了范本。
四、以實踐育人助力“四位一體”育人模式賦新能
支部堅持價值引領、實踐體驗和社會服務相統籌,積極引導師生在豐富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一是志愿服務進社區。師生“微光宣講團”創新“技術+思政”宣講模式,為雄莊社區開設“雷鋒精神的智能時代新內涵”課堂,通過移動機器人演示等載體,激發青少年的科技報國熱情,受益200余人次;二是志愿服務進鄉村。支部將“三下鄉”社會實踐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組建師生“匠心志愿服務隊”赴棗陽等地開展“童心向未來”暑期托管服務,為50余名鄉村兒童開設機器人科普活動,受到了當地居民好評;三是專業實踐促轉化。支部黨員教師指導智能制造學生專業技術社團,基于太赫茲識別實踐成果,獲得省級“挑戰杯”大學生創業大賽銀獎,有效探索了“實踐-科研-競賽”的實踐育人路徑。
五、成效與亮點
黨支部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明顯提升。黨支部不斷強化理論學習,黨員教育管理扎實有力,支部成員思想認識有效提升,鑄魂育人理念更加堅定,聯建企業黨員對新時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認識明顯提高,協同育人意識不斷強化,黨支部引領帶動師生投入中心工作的動員力、實效性明顯增強,在推動產教融合、服務區域發展中提供智力支持,發揮了戰斗堡壘作用,為學院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支部獲得湖北省高職高專院校黨建研究會首屆黨建工作成果二等獎。
人才培養質量明顯提升。黨支部積極踐行產教融合,校企共建課程覆蓋智能制造專業群80%核心課程,學生獲省級以上技能大賽獎項5項。教師黨員發揮專業優勢、悉心指導,將企業實際需求融入教學,帶領學生團隊參加海康威視武漢工裝創意設計大賽,榮獲團體二等獎,得到企業高度認可。畢業生就業率連續兩年超96%,企業滿意度達95%,形成“招生-培養-就業”良性閉環。
社會服務效能明顯提升。支部黨員累計解決企業技術難題7個,獲批專利4項。將技術攻關中積累的傳感器技術與應用等經驗轉化為12個教學案例,開發的教學案例被鄂州中等專業學校等兄弟院校采納使用,實現科研反哺教學的良性互動。師生“三下鄉”實踐成果被中工網、棗陽當地媒體等進行專題報道,彰顯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擔當。聚焦社區“一老一小”群體需求,創新開展國學親子課堂、重陽敬老主題活動等,助力傳統文化傳承與代際情感融合,相關服務獲雄莊社區居民高度認可并贈送錦旗。
六、經驗與啟示
黨建引領是核心。只有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才能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才能始終秉承“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崇高使命,才能充分凝聚政校企行各方共識,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育人優勢和企業發展優勢,始終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產業需求。科技賦能是關鍵。必須樹立新時代教育的大科技觀、大人才觀,發揮高校科技和智庫優勢,緊扣產業人才缺口和企業技術痛點,構建“需求牽引、創新驅動、協同育人”的產教融合范式,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立德樹人是根本。必須始終堅持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引導學生立技能報國之志,授予學生成才之道。

鏈接:https://www.sizhengwang.cn/a/dxjy_djtz/250616/21641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