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歐亞梅 張靜/文 丁豐/圖)5月30日,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宜昌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知音湖北 非遺煥新”——湖北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在宜昌開幕,我校首次受邀參加此次盛會。

藝術創意學院攜師生非遺文創作品驚艷亮相。我校展區以“三重煥新”展現非遺當代價值:技藝煥新——非遺植物染《荊楚二十四節氣》文創系列,以楚地草木為墨,織就四季流轉的生態美學;剪紙與絨花工藝交融的《鳳舟》作品,讓楚鳳紋樣破浪成舟,靈動演繹“鳳凰于飛”的荊楚浪漫。場景煥新——通過數字化手段復原藍染工坊、武漢剪紙工坊等傳統場景,觀眾可“云端”體驗扎染、剪紙等非遺技藝,感受指尖傳承的溫度。教育煥新——數字化創新的“非遺數字人”沈松柏形象亮相,結合“剪紙數字課堂”互動系統,以AI技術重構非遺教學模式,讓千年技藝通過年輕化的表達觸達更多受眾。展示成果受到與會領導及觀眾的高度贊賞,充分展示了近年來我校在非遺美育教育方面“活態傳承+數字創新”的雙重實踐,為湖北非遺保護事業注入新鮮活力。


今年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實施十周年,湖北開放大學作為非遺研培計劃核心參與院校,以“非遺煥新”成果展詮釋十年耕耘。展會現場,文旅部非遺司副司長李曉松駐足武漢剪紙展區,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沈松柏大師深度交流,對其以宜昌山水為靈感的系列剪紙作品給予高度評價。這組作品以“一紙剪萬象”的精妙技藝,將三峽風光、屈原故里等城市符號凝練于方寸之間,展現非遺與地域文化的深度對話。

作為湖北非遺傳承職教聯盟發起單位,湖北開放大學聯動30余家機構企業,構建“教學-研學-展示”一體化非遺育人體系。學校打造9大非遺工坊,將武漢剪紙、天門藍染、英山纏花等非遺項目轉化為特色課程,邀請傳承人駐校授課,創新“技藝+文化+實踐”教學模式。通過“非遺進課堂”研學活動,已培養千余名“知傳統、善創新”的青年傳承者,讓非遺在青少年心中“活起來”“火起來”。
從匠心傳承到數字賦能,從校園工坊到云端展廳,湖北開放大學(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正以職教力量探索非遺保護新路徑。未來,學校將持續深耕荊楚文化創新傳承,助力長江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讓非遺之光在數字時代綻放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