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黃雷文/圖)為了豐富廣大市民和青少年的節日文化生活,營造歡樂祥和的節日社會文化氛圍,激勵更多的市民走進文博機構,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團隊與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繼續攜手,將“思政大講堂”與“考古大講堂”對接,共同策劃開展“紅紅火火迎元宵,歡天喜地慶佳節”系列文博社教活動。
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宣傳海報
活動圍繞“兔”元素主題,采取線上線下混合手段,通過講、演、做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談“兔”文物故事、演繹非遺經典、制作“兔”花燈,分享背后蘊藏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華經典和觀眾做朋友,尤其是教育引導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直播間截屏
農歷正月十四、十五元宵節,3000余名觀眾進盤龍城遺址博物院B站直播間與兔文物鏈接,參與戲曲非遺互動,約2.5萬游客進入盤龍城遺址公園體驗“兔”年元宵節。聽戲曲、漲知識、模擬考古、制作花燈……多元化的體驗活動讓“兔”文物“活”起來,“兔”文化“火”起來。
2月4日,農歷正月十四,立春節氣。“歲歲月圓花常好,年年華燈醉流光。元宵佳節即將到來,花燈如晝,芳春可賞,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有著“卯開天門,兔迎萬物” 的吉祥之意,新年的第一輪圓月即將升起,一年中的美好也即將隨著皎潔的月光灑滿大地……”姜玲老師與博物院宣教部主任宋若虹準時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B站直播間開講,在線上與文博愛好者們共慶元宵佳節。
“中國的家兔是本土的嗎?”“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兔主題文物是?”……她們以問題導入,從“兔”科普談到“兔”文物,從各種形式的“兔”元素談到“兔”文化內涵,從自然科學中的“兔”聊到文學、繪畫中的“兔”及現代科技“月球車”玉兔1號、玉兔2號。為了避免觀眾疲勞,文物科普環節和文化展演兩個環節交錯進行。
在講解完凌家灘玉兔、婦好墓玉兔、盤龍城文化的改制兔、周代玉兔等兔文物之后,我校姜玲老師為觀眾現場演繹傳統京劇名段《貴妃醉酒》的“玉兔”。“海島冰輪初轉騰,見玉兔,玉兔又早東升,這是哪部經典?哪個門派的代表作?”“古代為什么以玉兔代稱月亮?”姜玲頻頻與觀眾互動,介紹京劇非遺文化知識,講、演的同時穿插問題有獎問答、“票友”連麥學唱。
一個半小時的直播,觀眾們“聽戲曲 漲知識 迎佳節”,收獲不少。姜玲在直播進入尾聲時說:“過新年聽大戲,戲曲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它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祖先留下的珍貴財富。在文化多元的當代,我們有更多的選擇,但我相信,戲曲不會退出我們的日常生活。” 她倡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偶爾放慢腳步、靜靜地聽一段戲曲,感受優美的唱詞和動聽的旋律,從中嘗試體驗“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的現實生活悸動,獲取心靈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