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程夏靜/文 李縝/圖)“催弦拂柱與君飲,看朱成碧顏始紅。”4月21日,在傳媒藝術學院嚴可祎老師《構成設計》課堂上,她引用唐代詩人李白的詩詞以及宋代韓元吉的詩詞“昨夕飲君家,看朱忽成碧”,喚起學生豐富的想象以及對色彩的感知。

“我希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經典教育作為主要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中。”嚴可祎老師又以“雙軸視錯覺”視頻引入課程,讓人迷惑的視覺錯覺令人嘖嘖稱奇,學生們得以更為直觀地理解神奇的“視覺后像”。嚴可祎以個人膚色為例,通俗地講解了“色彩的膨脹色和收縮色”。“我們在對色彩的觀察中發現,除了能產生顏色的變化外,還能呈現出膨脹或收縮的視錯覺,這就是為什么有些顏色的衣服穿上顯胖,有些顏色穿上顯瘦。而造成膨脹與收縮的主要原因是色光對眼睛生理機能的刺激作用。”嚴可祎形象地將“色彩的膨脹色和收縮色”比喻為“色彩的胖瘦”。
“我很喜歡現在課堂上的氣氛,嚴老師幽默風趣,講課貼近生活,同學們都很喜歡跟她互動,上課也非常開心。”學生對嚴老師的課堂表現出由衷的喜愛和贊嘆。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對于立德樹人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學校藝術教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為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傳媒藝術學院希望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藝術審美能力,讓學生在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過程中實現全面發展。

傳媒藝術學院院長劉福元介紹,學校立足專業特色,將“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各個方面,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作為學校美育的指導思想,使學生在美育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專業人才培養,獲評“非遺教育特色院校”;依托省級特色專業人物形象設計,聯合22所職業院校和26家行業企業組建美業職教集團,形成雙元主體育人格局,促進時尚產業與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聯合黃陂區姚家山村,共同建設“植蘭香溪”非遺工作坊,將“非遺植物染”、“馬口窯”等8個特色非遺項目融入紅色鄉村文化中,為該村的鄉村游不斷注入新活力;組織公益活動,傳媒藝術學院“區微里”志愿服務隊聯合周邊社區開展非遺剪紙志愿服務活動。得益于良好的美育氛圍,師生也在各類賽展中屢獲大獎。針對下一步工作,傳媒藝術學院黨總支副書記熊雯婧表示,學校將進一步發揮美育教研室作用,培養健康審美趣味,涵養強大審美自信,積極推進美育在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融合發展,協同創新。

學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校美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謀劃部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改革發展,將進一步推動浸潤式美育教育,推進美育教學改革與創新。促進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勞動教育相融合,與各學科專業教學、社會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