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歐亞梅 文/圖)2025年央視春晚舞臺上,一幅以黃鶴樓為中心、三只鳳凰環繞的紅色窗花作品《楚鳳名樓賀新春》驚艷全國觀眾,展現了武漢剪紙的獨特魅力。這幅佳作出自湖北非遺傳承職教聯盟專家——湖北雕花剪紙省級非遺傳承人沈松柏之手。2月27日,湖北科技職業學院藝術創意學院一行前往沈松柏工作室,與沈松柏探討非遺傳承的創新路徑,共謀剪紙藝術在校園中的傳承與發展之策。

藝術創意學院團隊與沈松柏老師合影
穿越春天的地鐵:剪紙藝術的破圈表達
2025年央視春晚和元宵晚會,成為沈松柏剪紙藝術的高光舞臺。在春晚武漢分會場的非遺市集上,演員朱一龍手持的《楚鳳名樓賀新春》窗花,以黃鶴樓為中心,三只鳳凰象征武漢三鎮,傳遞出“展翅騰飛”的城市愿景。元宵晚會中,他的《鳳穿牡丹》更是以“吉祥如意”的寓意,與《漢陽門花園》的歌聲交織,將武漢的人文底蘊推向高潮。沈松柏坦言,春晚作品的創作需要極致的耐心與技藝。他耗時一天半完成一幅30厘米的窗花,反復調整細節,甚至為配合鏡頭錄制了20次交接動作,“剪紙不僅是手藝,更是文化符號的傳遞”。而地鐵1號線“非遺賀新春”專列的設計,則是他團隊耗時一個半月的又一力作。車廂內外以剪紙長卷呈現武漢地標與年俗場景,將傳統藝術融入城市動脈,成為“行走的非遺課堂”。

沈松柏剪紙作品亮相2025年武漢地鐵、央視春晚現場(沈松柏供圖)
以刀為筆:非遺傳承的創意密碼
沈松柏的剪紙藝術,既有傳統的基因,更有創新的靈魂。他擅長以諧音、象征手法賦予作品深意:如《蛇得付出必有收獲》以“蛇”諧音“舍”,傳遞耕耘與收獲的哲理;《鳳穿牡丹》則以鳳凰與牡丹的經典組合,承載富貴吉祥的祈愿。他堅持“不畫手稿,直接下剪”的絕技,山川勝景、人物故事皆在刀尖流轉間躍然紙上。面對現代審美,他大膽突破傳統題材。2025年創作的《十全十美》系列,融入生肖蛇的卡通化設計,以“花蛇盤兔”表達包容理念,吸引年輕一代的目光。他說:“非遺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它需要與時代對話。”
薪火相傳:學校與聯盟的協同發力
湖北省非遺傳承聯盟是我校在2024年牽頭成立,作為聯盟的重要合作伙伴,沈松柏始終將教育視為傳承的核心。近年來,他深入武漢多所高校及中小學,開設剪紙課程、舉辦講座,并指導成立大學生非遺社團。在湖北的“非遺進校園”活動中,他現場演示“喜”字剪紙口訣,讓學生驚嘆“傳統技藝的智慧”。
在此基礎上,我校與沈松柏通過深入溝通與交流,初步達成一致的戰略合作意見,將攜手與湖北省非遺傳承聯盟其他會員單位一起啟動“鄂韻青春·2025非遺計劃”。該計劃旨在將非遺課程體系化、創意展示多維化,通過策劃“剪紙光影展”“地鐵藝術巡游”等一系列活動,進一步拓寬非遺剪紙文化的傳播渠道。同時雙方還將開展國際傳播深化工作,與社區聯動設立非遺工坊,讓剪紙藝術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家庭民俗、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沈松柏老師為藝術創意學院團隊講解作品
展望未來:讓非遺“活”在當下
“一把剪刀能剪出一個世界,但更需要千萬雙手共同托起非遺的未來。”沈松柏感慨道。2025年,我校擬與沈松柏老師合作推出“非遺傳承人孵化計劃”,通過導師制培養青年傳承人,并借助短視頻平臺打造“云上剪紙課堂”。對于非遺的傳承,沈松柏老師充滿信心:“從春晚窗花到地鐵專列,剪紙正以新的姿態融入城市血脈。未來,我們將繼續用創意點亮傳統,讓每一幅作品都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載體。”從黃鶴樓的鳳凰到地鐵車廂的年味,沈松柏用他那把充滿魔力的剪刀,連接著傳統與現代,以匠心獨運的手法詮釋著非遺的永恒魅力。
在2025年的新起點上,我校將與湖北非遺傳承聯盟、沈松柏共同努力拓展剪紙藝術的傳播渠道,通過社區文化活動、國際文化交流等途徑,將剪紙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展示給更廣泛的人群,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獨特價值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