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歐亞梅/文 葉方興 馬良雨/圖)4月22日至23日,一場以“非遺傳承·青年對話”為主題的跨學科跨校研學交流活動在中南民族大學、武漢體育學院與我校之間展開。來自兩校的30余名博士生、碩士生攜手我校師生共同參與,攜手共尋荊楚文化“基因密碼”。
去年12月18日我校牽頭組建湖北非遺傳承職教聯盟,中南民族大學、武漢體育學院作為聯盟核心共建單位,以“實踐賦能學術對話”為基調,共同奏響今年聯盟單位非遺傳承創(chuàng)新主旋律。
學術殿堂里的非遺之光。4月23日,當中南民族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陳俊峻教授帶領的博士團隊步入正在建設的非遺展廳時,一場關于文化基因解碼的對話就此展開。從武漢剪紙的紋樣流變到植物染料的科學萃取,博士生與我校研究團隊圍繞“非遺活態(tài)傳承的當代路徑”展開深度研討。在非遺藍染工坊,我校歐亞梅老師的專題教學課將學術思辨引向實踐場域。博士生們褪去學術長袍,執(zhí)起染缸中的布匹,通過浸染、氧化、固色等工序,讓古籍中的文字記載轉化為具象的靛藍紋樣。這種“學術+技藝”的跨界體驗,為雙方后續(xù)聯合申報的荊楚非遺口述史研究項目注入鮮活注腳。“非遺傳承既要守得住老手藝,更要講得出新故事。”我校發(fā)展規(guī)劃處負責人表示,該場活動從實踐創(chuàng)新與學術研究維度,印證了職業(yè)院校與本科高校協同育人的可能性。



指尖上的非遺對話。4月22日,在武漢體育學院國際學院的扎染工坊里,兩校非遺社團的學子正沉浸于靛藍色的藝術世界。這是繼去年專題交流后的第二次深度互動,兩校青年通過“創(chuàng)作+實踐”的沉浸式體驗,將荊楚非遺植物染技藝化作青春的表達語言。型糊染的幾何韻律與扎染的偶然之美在棉麻布面上交織,二十余件創(chuàng)意作品見證著傳統(tǒng)工藝的年輕化表達。

“我們的非遺課程特別設計了活頁式實踐手冊”藝術創(chuàng)意學院院長介紹道。學校歷經十余年探索,構建了模塊化非遺課程體系,將知識點拆解為可觸可感的技藝單元,使學生在系統(tǒng)學習中既能掌握傳統(tǒng)技法,又能實現個性化創(chuàng)新。這種“做中學”的培養(yǎng)模式,在此次跨校實踐中展現出顯著成效。
湖北非遺傳承職教聯盟單位已達成共建非遺數字資源庫、共編活態(tài)傳承教材等多項合作意向,未來將通過學分互認、師資共享等機制,打造荊楚非遺傳承的職教共同體。從藍染工坊到學術講堂,從技藝切磋到課題共研,這場跨越校際的非遺之約,正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的方式,書寫著傳統(tǒng)文化在高校土壤中的青春敘事。當扎染的藍白漸層映照著青年學子的學術熱忱,荊楚非遺的傳承之路,已然綻放出與時俱進的璀璨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