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歐亞梅 桂道樂/文 賀穎/圖)6月14日,武漢市洪山區文化大廈人潮涌動。由區文旅局主辦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在此舉辦,以“融入現代生活——非遺正青春”為主題的系列展陳中,我校藝術創意學院師生團隊以突破性的創意實踐,為傳統非遺注入鮮活的時代基因。

在文化大廈廣場的非遺生活美學區,我校打造的沉浸式展陳空間成為流量焦點。以武漢剪紙代表性傳承人沈松柏老師為主的師生團隊突破性地將剪紙、藍染、纏花等傳統技藝解構重組:靛藍染制的帆布包與絲巾在陽光下流轉著水墨韻味,纏花工藝幻化的發簪、耳飾在發間搖曳生姿。這些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的文創產品,讓市民驚覺非遺不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可觸摸的時尚生活。“原來傳統紋樣可以這樣青春!”00后觀眾李小姐現場下單藍染筆記本時感嘆道。

三樓展廳的雙主題展覽更彰顯學術深度與創新高度。“楚風遺韻?布貼丹青”展中,《云染》《國色芳華》系列植物染作品以天地為紙,用天然染料繪就云卷云舒,暈染出層次豐富的色彩和紋理,展現出自然之美;在“非遺正青春”大學生作品展區,《楚簡絲韻》《鈴蘭》纏花胸針以楚簡、植物、花卉為靈感,將金絲銀線編織成可佩戴的文化密碼。最引人注目的當數周玉媛老師的絨花力作《荊鳳花韻》,這件耗時百日的藝術品,以精湛技藝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鳳凰造型,靈動華美,每一根羽毛都彰顯匠心,成為展廳一大亮點,彰顯出非遺傳承人的深厚功底。



“我們嘗試建立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的對話機制。”學院帶隊教師介紹,團隊通過材料實驗將藍染工藝拓展至不同領域,運用數字建模優化纏花骨架結構,使傳統技藝在當代語境中煥發新生。活動現場,多位非遺傳承人駐足交流,肯定這種“學院派”傳承路徑對活化非遺的示范意義。
這場傳統與現代的雙向奔赴,恰是新時代非遺保護傳承的生動注腳。當青年創作者以智慧和匠心為筆,非遺不再是塵封的往事,而是正在進行的文化創造。我校將持續深耕非遺創新形式,讓非遺技藝在青春接力中永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