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王海濤 吳珂 文/圖)近日,我校軟件工程學院緊扣職業教育改革深化與數字經濟人才培育需求,組建專項調研團隊,先后走進武漢城市職業學院計算機學院、廣州職業技術大學智能制造學院開展深度交流。圍繞專業建設、校企協同育人、實訓平臺打造等核心議題,通過經驗分享、難題共探,實現雙向賦能,以精準對接產業需求為導向,推動職業教育專業高質量發展。
11月3日,調研團隊走訪武漢城市職業學院計算機學院。交流會上,計算機學院院長全麗莉分享了其專業群建設與高水平人才培養的實踐成果,從頂層設計層面解讀如何讓專業布局對接國家戰略、服務區域經濟。電子教研室主任則聚焦智能產品開發與應用專業,詳細拆解課程體系構建邏輯。
“我們在軟件工程專業建設中,也面臨著‘如何平衡理論深度與產業實踐需求’的困惑,武漢城職的‘產業反向定制課程’模式,給了我們很大啟發。”調研團隊成員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與對方展開熱烈討論。雙方還就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培養等具體問題交換了方案,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分享了“企業導師駐校授課”的經驗,我校則介紹了“學生項目化學習”的探索成果。會上,雙方達成共識,將共享課程資源與教學案例,實現優勢互補。
11月7日,調研團隊走訪廣州職業技術大學智能制造學院,該校的智能產品開發與應用專業——作為國家第一期“雙高計劃”建設專業群骨干專業,成為雙方交流的核心焦點。其教研室主任介紹了智能產品開發與應用專業具體情況。
“我們近年來持續探索與本地科技企業共建實訓項目,不過在項目落地實效及學生能力轉化效率方面,仍有優化提升的空間。”軟件工程學院教研室主任結合校企合作實踐,與對方深入探討“校企協同育人”推進中的難點與突破方向。雙方分享了各自的經驗,并初步確定了多維度的合作意向。
此次跨區域調研,既是一次“對標先進找差距”的學習之旅,更是一場 “雙向賦能謀發展”的合作之旅。武漢城市職業學院、廣州職業技術大學的先進經驗,為我校軟件工程學院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強化產業適配性提供了重要參考;而我校在軟件工程領域的實踐探索,也為兩校拓展智能專業邊界、創新育人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下一步,軟件工程學院將系統梳理調研成果,結合學校辦學定位與湖北數字經濟發展需求,推動“吸收—轉化—創新”落地,同時與兩校建立長期交流機制,在課程共建、師資互派、學生聯合培養等方面持續深化合作,以協同之力破解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痛點,共同培養更多適配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服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貢獻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