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桂道樂/文 張靜/圖)11月7日,第八屆武漢設計雙年展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開幕。本屆雙年展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指導,武漢市人民政府主辦,以“創意無界·融合共享”為主題,匯聚全球設計領域頂尖智慧,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新動能。作為受邀單位,我校攜多項創新設計成果參展,憑借“非遺+科技”“非遺+數字”的獨特創作理念,成為展會焦點之一。

本屆雙年展主展區設置“城水共生智慧設計展”“人工智能創意設計展”等七個專題版塊,參展專業范圍覆蓋16個專業技術門類,匯聚近200個設計專業的前沿成果。我校參展的《荊楚非遺數字文化空間》與《數字人非遺課》兩大成果,以鮮明的荊楚特色和前沿的技術應用,充分展現了學校在設計創新與非遺傳承領域的扎實積淀。
《荊楚非遺數字文化空間》以“非遺+科技”為核心,聚焦“荊楚二十四節氣”主題,采用高精度掃描、AI算法等數字技術構建沉浸式交互場景,同步展陳“荊楚年味·剪約澴川”大賽獲獎作品,生動呈現剪紙、藍染等傳統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的跨界融合之美。該成果依托省級課題研發,深度踐行“非遺融入人才培養全流程”的教育理念,此前已先后亮相全國設計展、黃鶴樓文創市集及“知音湖北、非遺煥新”——湖北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重要活動,逐步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非遺育人品牌,實現了傳統技藝與青年創意的雙向賦能。
《數字人非遺課》以“非遺+數字”為核心,聚焦武漢剪紙、陶藝、藍染三項本土傳統技藝的數字化傳承與創新。通過系統解構非遺技藝的歷史脈絡、工藝細節與文化內涵,結合具體實踐案例與沉浸式交互體驗,該成果清晰勾勒出非遺從“靜態保護”到“動態活化”、從“技藝傳承”到“生活融入”的數字化轉型路徑。展覽現場,不少觀眾通過互動體驗感受到傳統工藝在科技賦能下的創意重生,該成果也為非遺當代傳承提供了可復制、可擴展的“數字范本”,彰顯了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共生的無限可能。
此次亮相武漢設計雙年展,是我校設計成果與辦學理念的一次重要展示,更是與全球設計界交流學習的寶貴契機。未來,我校將持續深耕“傳統與創新融合、技術與人文共生”的設計教育與研究路徑,進一步聚焦荊楚文化傳承創新,加大“非遺+科技”“非遺+數字”等領域的研發投入,培育更多兼具文化底蘊與技術實力的創新成果,為設計產業高質量發展、文化強國建設貢獻高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