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王蓓/文 余捷/圖)11月13日下午,“農業基因工程與我們的生活”主題科普講座在我校關山校區6號樓報告廳舉行。本次講座是“科普知識進校園”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湖北省農業科技人才辦公室、湖北省農學會主辦,我校經濟貿易學院承辦。湖北省農業科技人才辦公室主任廖世勇、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陳浩教授,我校經濟貿易學院院長等出席,近200名師生參與學習。

講座伊始,經濟貿易學院院長致辭。她表示農業科技科普是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培養科學思維的重要途徑,隨后介紹了主講人陳浩教授的學術背景——作為分子生物學博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陳浩長期致力于作物遺傳改良研究,主持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在轉基因技術領域具有深厚學術背景。
廖世勇在講話中表示,省農業農村廳一直高度重視農業科普工作,將其視為激發青年科學興趣、服務湖北支點建設、讓前沿科技走進公眾視野的重要途徑,強調其在新時代對于筑牢糧食安全根基、引導公眾科學認知農業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是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關鍵一環。并寄語在場的同學們珍惜此次寶貴的學習機會,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讓知農愛農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
陳浩教授以“天然的作物并不存在”為切入點,系統闡釋了作物馴化與育種的歷史脈絡。他結合國內外數據與典型案例,介紹了轉基因技術的科學原理與應用現狀,解析其在打破物種生殖隔離、實現性狀精準改良方面的技術優勢,并列舉抗蟲棉花、抗病毒木瓜等已獲批商業化種植的作物。針對公眾關注的生物安全問題,他重點講解了我國建立的嚴格評價體系,涵蓋營養成分分析、致敏性試驗與毒理學檢測等多重程序,強調“安全由科學評價決定”的基本原則。

本次活動是我校深化科教融合、服務社會公眾科學素質提升的成功實踐,有效傳遞了科學、權威的農業生物技術知識。我校將持續推進科普資源開放共享,賦能湖北現代農業發展,為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