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通訊員 黃雷/文 朱垣/圖)2022年春節,武漢市推出“在武漢,過大年”“歡樂”菜單,為廣大市民和觀光游客打造旅游惠民、文博社教等六大板塊108道文旅大餐,陪伴市民、游客在漢歡樂過大年。2月12日,元宵節前夕,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與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合作,將“思政大講堂”移動至博物院的“考古大講堂”,精心策劃打造一場教育活動,為市民和外地游客奉上其中一道“新春著華服”“文化餐”,傳統文化散發出的“荊”彩年味,吸引了不少游客參與,受到熱烈歡迎和一致好評。
“過新年,穿新衣,換新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頒布五年來,中國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人們對傳統服飾的熱愛與日俱增,漢服這一顯性文化符號從“出圈”到“出海”,掀起愈來愈強勁的國風潮。身著傳統元素的漢服、華服出游、出席活動已經成為一種新的時尚。針對這一文化現象,馬院《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團隊,確定了“新春風雅,與子同袍”活動主題,制訂詳細實施方案。1月28日,活動預告在博物院官網一經發布,當天便被預約一空。

2月12日下午,活動以“講”、“演”相結合的形式,分《漢服風行,衣冠華夏》主題文化講座和漢服“同袍”體驗兩個階段進行。預約觀眾在博物院“考古大講堂”聆聽姜玲教授主講漢服文化專題講座,領略華夏衣冠美學。講座內容由“漢服之形 、漢服之神、漢服之美,漢服之辯”四個部分組成,介紹漢服詞源和華夏衣冠體系的變遷,講解漢服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和價值;解析當今漢服國潮這一文化現象背后的本質,她指出:漢服,并非只一件簡單的衣服,是穿在身上的文化,是民族歷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載形式,它體現著炎黃子孫血脈相承的文化內涵,是華夏之本,民族文化之根。只有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了解漢服文化的內涵,才能更好地穿出品位,穿出美。期間,黃雷、萬若冰老師還穿插組織了漢服知識有獎問答活動,與聽眾展開互動。

隨后,在副院長朱垣的帶領下,大家來到博物院序廳參與漢服情景模擬“穿越”活動,聞訊趕來的漢服“同袍”們共同呈現了一場非遺藝術“快閃”表演,吸引許多到館參觀的游客駐足觀看。俞運龍老師等人的古琴雅音、昆曲雅樂、古典舞、國學詩詞情景劇、漢服集體舞輪番上演,贏得觀眾掌聲陣陣。在最后的集體舞環節,還邀請觀眾共同參與,大家載歌載舞,共同歡慶元宵佳節,充分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湖北衛視等媒體現場采訪并進行了報道。

姜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道:“中國有服章之美謂之華,禮儀之大謂之夏”。華,榮也,是一種氣度,是一種民族氣質和民族精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深刻總結了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推進文化建設的戰略部署和重大成就,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自己作為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宣講志愿服務人員,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當代社會相適應、同現代化進程相協調,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載體和傳播渠道,激活其生命力,同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